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的农旅结合的五粮液专用粮基地。宜宾市农业农村局供图
□本报记者 杨勇 杜铠兵
“不再看天吃饭,只靠智慧发家。”12月18日,在宜宾市翠屏区一个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的稻鱼共生大田边,一条醒目的标语吸引了记者的目光,字里行间传递着喜悦之情。
我省农田主要集中在丘陵地区,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任务重、难度大,如何破解制约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各种因素,建成旱能灌、涝能排、土壤肥、宜机耕的高产稳产良田?
以中低山地和丘陵地貌为主体、“七山一水二分田”的宜宾通过创新投融资机制、科学设计布局、创新基地管理等举措积极探索给出答案。
“丘陵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难点,就在于‘地无三尺平’。”宜宾市翠屏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伍燕翔在接受采访时坦言,在宜宾,即使是地势稍平的地方,中间也耸立着很多馒头一样的小山包。
在这样的地形地貌下,如何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?
对此,宜宾坚持科学抓项目选址布局设计,以“整村整乡推进、集中连片打造”为原则,打破乡镇、村组行政区划界线,以灌区、流域或园区为单元,集中连片布局高标准农田项目,因地制宜布局建设。据宜宾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通过抓点示范,打造相对连片的高标准农田核心区,每个区县至少建设1个10000亩以上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,科学选址规划,克服了丘区土地分散破碎的阻碍。今年选址布局37个项目区,在宜宾各区县33个市级以上园区都进行了高标准农田建设。
“建设高标准农田,不能一味求大,机械复制,最好结合当地特点和产业需要,因地制宜设计建设。”南溪区汪家镇农业服务中心赵红平指着面前的一片茶园告诉记者。参照《宜宾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方案(试行)》,汪家镇石龙村通过粉碎砂石土、一亩配一吨有机肥等措施,从荒山中改造出1500亩生态茶园,通过建提灌站蓄水池、配套全自动喷灌系统,彻底解决了干旱时的灌溉问题。